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合同诈骗罪中“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以下将从法律定义、司法解释、具体标准、案例分析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数额较大”或“数额巨大”,以及“其他严重情节”。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明确了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合同诈骗罪中的数额认定。
具体标准:根据上述司法解释,合同诈骗罪中的“数额巨大”标准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但需注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数额标准可能有所差异,具体应参照当地省级法院、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实施细则。
案例分析:在实际案例中,如(2018)京01刑终449号判决书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利用虚假合同,骗取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12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此案例表明,“数额巨大”不仅影响量刑轻重,还直接关系到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224条,对于合同诈骗罪,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一旦被认定为“数额巨大”,将面临较重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中“数额巨大”的标准为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具体数额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对于达到“数额巨大”标准的合同诈骗行为,将依法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