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关于“合同诈骗”的名词解释,期望得到资深高级律师对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多角度、详细的解析,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并提供最新的中国法律依据原文。要求回答内容丰富,字数不少于500字,最终以精炼的两句话总结。
一、概述
合同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此行为严重侵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和他人财产权益,属于刑法严厉打击的犯罪类型。
二、五个方面详细解析
主观要件:行为人须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行为人意图永久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财产,而非暂时占有或合法取得,这是构成合同诈骗罪的核心心理状态。
客观行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欺诈行为。如《刑法》规定,行为人可能通过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或者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甚至在没有实际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欺诈手段:主要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两类。虚构事实如编造不存在的项目、产品、资质等;隐瞒真相如隐瞒自己无履约能力、债务缠身、标的物存在权利瑕疵等重要信息。这些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财产处分。
损害结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对方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这既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因合同未能正常履行而产生的间接损失。《刑法》要求损失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
因果关系: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损失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若非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对方当事人不会遭受财产损失。
三、法律依据原文(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四、总结
合同诈骗是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使对方当事人遭受财产损失的犯罪行为。其构成需满足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并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等要件,且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此类犯罪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视情节轻重设定不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