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合同诈骗罪中数额的具体认定标准,以及这一认定在法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依据。以下是针对该问题的详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件:(1)主体为一般主体;(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3)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欺骗行为;(4)侵犯的客体是市场经济秩序和他人财产权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2号)第一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如下: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认定合同诈骗罪的数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法院对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有所调整。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第一条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在实际案例中,如“张某合同诈骗案”(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108号),法院最终认定张某合同诈骗的数额为人民币50万元,属于数额特别巨大。法院在认定时不仅考虑了合同金额,还综合了张某的实际收款情况、被害人的实际损失以及其他相关证据。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不仅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还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合同金额、实际损失、已支付款项、未履行部分及其他相关证据,确保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