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询问的是关于虚构合同与合同诈骗的区别及法律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定义与性质:虚构合同是指在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融资、虚增业绩等)而伪造的合同;而合同诈骗则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主观意图:虚构合同可能出于多种非犯罪目的,如为了满足财务报表的要求、获得贷款等,不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诈骗则明确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指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二)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三)肆意挥霍骗取的资金,致使无法返还的;(四)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七)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虚构合同虽然可能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但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主要影响是经济层面的虚假信息传播;而合同诈骗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严重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安全和信用体系,社会危害性较大。
法律责任:对于虚构合同的行为,如果未造成严重后果,通常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合同诈骗一旦查实,将依法受到刑事处罚,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防范措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合同签订过程的审核监督,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个人在签订合同时也应保持警惕,对合作方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虚构合同与合同诈骗虽都涉及合同的虚假性,但在主观意图、社会危害性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企业和个人更好地防范相关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