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询问单位能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期望了解以下五个方面:(1)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2)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规定;(3)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4)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5)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依据。
一、单位犯罪概念与特征
单位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体为依法设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二是行为以单位名义进行,并体现单位意志;三是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二、合同诈骗罪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
单位实施合同诈骗可能表现为:
四、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因此,对于单位犯合同诈骗罪,不仅要对单位处以罚金,还要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五、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依据
综上所述,单位完全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当其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达到法定数额时,不仅单位本身要承担罚金刑,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受到刑事处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准确判断犯罪构成要件,依法惩治单位合同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