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主要涉及诈骗金额、行为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行为,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当予以立案。
诈骗金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对于单位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单位实施合同诈骗行为,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当予以立案。
行为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单位实施此类行为,且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社会危害程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对于多次实施诈骗行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认定为社会危害性较大,应当从重处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行为,如果导致被害人重大经济损失,或影响社会稳定,也应视为社会危害性较大。
证据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必须确实、充分。在处理单位合同诈骗案件时,需要收集和固定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交易记录、证人证言等,确保能够证明单位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这意味着,除了单位本身要承担罚金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单位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不仅包括具体的金额门槛,还涉及行为性质、社会危害程度、证据要求及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单位和个人在商业活动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犯合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