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属于刑事犯罪,具体指的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公民财产权益,我国刑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刑法条文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损害后果以及因果关系。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实施欺诈行为;损害后果是对方当事人因受骗而遭受经济损失;因果关系指欺诈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为: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单位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
法律责任:除了刑事责任外,合同诈骗还可能引发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在民事领域,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在行政领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预防与应对:企业和个人应提高警惕,加强合同审查,对于涉及大额交易的合同,建议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审核。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并收集证据,以便于公安机关侦查和追回损失。
总之,合同诈骗不仅触犯刑法,而且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原则,影响社会经济秩序。面对合同诈骗,法律提供了严厉的惩治措施,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增强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