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了解的是在中国法律框架下,哪些人可能因从事非法行医而被追究法律责任。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三条:“未经医师注册并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这意味着任何没有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执业证书的人,从事医疗活动均构成非法行医。
超出执业范围的医师:《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医师应当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内,按照注册的执业范围、执业类别、执业地点,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如果医师超出其注册的执业范围或地点进行诊疗,也可能被视为非法行医。
使用过期、伪造或借用他人执业证书的人员:《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执业证书不得出借、出租、转让。”使用过期、伪造或借用他人的执业证书从事医疗活动,不仅违反了执业医师法,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
医疗机构中的非医务人员:在医疗机构中,非医务人员如护士、药剂师等,若超出其职业范围,擅自进行诊断、治疗等医生专属的医疗行为,也属于非法行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互联网上的非法医疗咨询与诊疗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非法行医成为新的问题。《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明确要求,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在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上进行注册。未按此规定操作的,同样构成非法行医。
综上所述,非法行医的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未取得执业证书者、超范围执业的医师、使用不当证书者、医疗机构内的非医务人员以及未按规定进行互联网诊疗的个人或机构。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应受到法律的严惩。针对非法行医,中国法律体系中有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提供了明确的界定与处罚措施,旨在保护公众健康权益,维护医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