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在询问因涉嫌袭击警察被逮捕并羁押两个月后,是否会被释放。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绝对,因为它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证据的充分性、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保释条件等。
证据与案件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应当依法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如果两个月内未能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嫌疑人确实实施了袭警行为,或者发现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释放。
羁押期限与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对于犯罪嫌疑人,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因此,羁押两个月,意味着案件可能已经经过了初步审查,但仍在调查中。如果羁押期限届满而案件仍未达到起诉标准,应依法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
认罪态度与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这表明,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对其最终处理结果有重要影响。
保释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如果嫌疑人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司法程序与判决:最终是否释放,将由法院根据审理结果作出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指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综合考虑案件事实、证据、法律规定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作出公正裁决。
综上所述,因袭警被羁押两个月后是否会放人,需根据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来判断。若无充分证据或满足法定释放条件,嫌疑人有可能被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然而,每个案件的处理都有其独特性,最终决定权在于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