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未成年人在被羁押期间接受检察院提审的相关法律规定、程序要求、权益保障、特殊考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期望得到资深高级律师的专业解读,并要求援引最新的中国法律法规原文。
一、法律规定与程序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提审时,应严格遵守上述规定,确保法定代理人或适当成年人在场。
二、权益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并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条也明确,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耐心细致,听取其供述或者辩解,结合其身体、心理状况,依法保障其饮食、休息和安全,防止遭受不法侵害。此外,讯问笔录应当交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合适成年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并由其签名、捺指印后附卷。
三、特殊考量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强调,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提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身心特点,采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避免使用恐吓、威胁等手段,注重对其犯罪原因、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调查,为后续教育矫治和量刑建议提供依据。
四、法律责任
若检察院在提审过程中违反上述法律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如未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讯问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受损等,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19)第六百二十九条,相关人员应承担相应责任,包括批评教育、纪律处分乃至法律责任。同时,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依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申请国家赔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羁押期间的提审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保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保障其饮食、休息、安全等基本权益,充分考虑其身心特点并实施特殊保护,同时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感化和挽救。司法实践中,各级检察院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助力其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