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关注于被羁押后是否有可能获释,以及在当前情况下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涉及羁押制度、取保候审条件、羁押必要性审查、刑事诉讼程序以及最新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羁押制度与取保候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这意味着,如果符合上述条件,被羁押者有机会通过申请取保候审而暂时获得自由。
羁押必要性审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速裁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2018]16号)指出,对于适用速裁程序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案卷材料后三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适用速裁程序。同时,对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及时审查其羁押的必要性,符合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强制措施。这一规定强调了司法机关在确保程序公正的同时,也应注重保障人权,避免不必要的羁押。
刑事诉讼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被羁押者及其辩护人有权了解案件进展,参与诉讼过程,提出辩护意见,这也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最新法律法规: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对于部分罪名的量刑标准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增加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条款。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羁押与否的判断,特别是在评估社会危险性和犯罪后果时。
维权与咨询:面对羁押情况,当事人及其家属应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了解自身权益,根据具体案情制定应对策略。律师不仅可以提供法律咨询,还能协助申请取保候审,监督羁押合法性,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综上所述,被羁押后是否能够获释,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条件。当事人及其家属应积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与专业律师的密切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