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被羁押后,通常会经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阶段,最终根据犯罪事实和法律规定,由法院作出判决。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0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同时,根据第161条,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76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如果证据不足,人民检察院可以退回补充侦查或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院作出判决后,诈骗犯将被送往监狱服刑,罚金也将依法执行。
综上所述,诈骗犯被羁押后将经历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多个法律程序,最终根据犯罪事实和法律规定,由法院作出相应的判决并执行。在整个过程中,法律严格保障了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