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的核心是询问在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进行羁押的必要性和法律依据。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
保障刑事诉讼进程:羁押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嫌疑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者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依法逮捕。”
维护社会稳定:羁押有助于及时消除社会危害,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对“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即使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如有社会危险性也应予以羁押。
防止串供及毁灭证据:羁押可限制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自由,防止其与同案犯串供或者销毁、隐匿证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对此有所体现。
确保判决执行:羁押能确保判决生效后能够立即执行,避免因找不到被执行人而导致判决无法执行的情况发生。
法律威慑效果:羁押作为一种严厉的强制措施,具有强烈的法律威慑力,有助于教育警示潜在的犯罪分子。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羁押在刑事案件中的确具有必要性,它不仅关乎刑事诉讼程序的有效运行,而且涉及公共安全、证据保护以及法律权威等多个层面。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需充分遵循比例原则,兼顾人权保障与打击犯罪的需求,合理运用羁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