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要知道“羁押”一词的正确读音以及它在法律上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羁押”的正确读音为jī yā。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关于“羁押”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定义:“羁押”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逮捕。”这里的逮捕即是一种常见的羁押形式。
适用对象与条件:并非所有案件中的嫌疑人都会被采取羁押措施,只有当存在逃跑风险、毁灭证据等可能性时才会考虑使用。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期限:羁押时间受到严格限制,以防止过度限制个人自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不得超过七日;案情复杂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延长至十五日。”
权利保障:被羁押人员享有辩护权、会见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
监督机制:为确保羁押措施合法合规执行,《刑事诉讼法》还设立了相应的监督制度,包括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的定期审查等(见第一百一十六条)。
总之,“羁押”作为一种重要的刑事司法手段,在实践中既要遵循法律规定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和期限,同时也要充分保护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有着明确而细致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