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术语,全称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 简称INCOTERMS),是由国际商会制定并定期更新的一套规则,用于规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划分等问题的标准贸易条件。
对于用户的问题,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疑问点,但可以推断出其想要了解的是国际贸易术语在法律层面的具体应用和相关规定。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解析:
风险转移:国际贸易术语清晰界定了货物在不同阶段风险由卖方转移至买方的具体时间点,如《202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FOB(船上交货)条件下,货物在装运港被装上船时风险即转移给买方。
费用分担:不同的贸易术语明确了买卖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运输、保险等相关费用,例如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条件下,卖方需负责货物运至目的港的所有运费和保险费。
交货地点与方式:每种术语都规定了具体的交货地点,如EXW(工厂交货)是在卖方所在地交货,而DAP(目的地交货)是在买方指定的目的地交货。
责任分配:包括办理出口和进口清关手续的责任等,如DDP(完税后交货)条件下,卖方需要承担货物运至目的地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包括进口清关手续和关税。
适用法律:在中国,《合同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合同内容一般包括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条款,国际贸易术语作为约定交易条件的重要工具,其选择和适用应遵循《合同法》的规定,并参考国际惯例。
总结来说,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事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当事人在订立国际贸易合同时,除遵守中国的《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外,也应当参照最新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来确定和明确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