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进行境外融资时,其担保行为涉及复杂的法律环境和监管要求,主要关注点包括:一是担保是否符合中国公司法、证券法等境内法律法规;二是担保是否满足境外融资地的法律要求;三是担保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控制风险;四是担保行为是否需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五是担保是否需经过相关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
境内法规遵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此外,《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监会公告[2018]29号)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对外担保管理制度,明确对外担保的审批权限和决策程序。
境外法规遵循:上市公司在境外融资时,还需遵守融资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例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需遵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相关规定,包括Form 6-K的披露要求等。
担保结构设计:担保结构应确保风险可控,避免过度集中风险。《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信息披露: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应就重大对外担保事项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具体到境外融资担保,应及时披露担保协议的主要条款、被担保人的基本情况等信息。
监管审批:特定情况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可能需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或备案。例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和规范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6]16号)对跨境担保的外汇管理有明确规定。
上市公司在进行境外融资担保时,务必全面考虑境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精心设计担保结构,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适时获取必要的监管审批,以确保担保行为合法合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也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