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是关于中国企业在境外发行债券的相关法律规定,特别是融资平台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与限制。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从监管主体、发债条件、审批流程、信息披露以及资金回流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监管主体: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发改外资[2015]2044号),国家发改委是负责对企业境外发债实行备案登记管理的主要机构之一。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7号》指出,对于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向海外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行为,还需遵循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
发债条件:依据上述通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拟在境外发债的企业需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同时,其募集资金用途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并且不得用于违反我国法律规定的领域或项目上。
审批流程:首先需要完成内部决策程序并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后,向发改委提交申请材料并获得批准文件;随后还需按照目的地国家/地区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办理上市手续等后续事宜。
信息披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21号)精神,发行人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在募集说明书及其他公开文件中全面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
资金回流:按照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19〕28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将境外融资所得直接调回境内使用,但必须确保资金用途合法合规。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如果计划在海外市场筹集资金,则需严格遵守国内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整个发债过程,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