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交通事故后逃逸不仅构成犯罪,还可能加重刑罚。
刑法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一条款清晰地界定了交通事故逃逸的刑事责任。
责任加重:在上述条款中,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法律设定了更重的刑罚,这表明法律对逃逸行为的严厉态度,旨在通过加重刑罚来预防和打击此类行为。
司法解释细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3号)进一步细化了交通事故逃逸的具体情形和法律责任,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行政责任与民事赔偿并行:除了刑事责任外,交通事故逃逸者还将面临行政处罚,如吊销驾驶证、罚款等。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逃逸者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社会信用体系影响: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交通事故逃逸行为还可能被纳入个人或企业信用记录,影响其社会信用评价,从而在贷款、就业、出行等方面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在中国法律框架下,交通事故逃逸不仅构成犯罪,且根据造成的后果不同,可能面临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同时还会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以及可能的社会信用惩罚。因此,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及时报警并协助救助伤员,避免采取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