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的问题核心是:在成都,若个人因特定原因选择放弃房屋并停止偿还房贷(即“弃房断供”),这一行为将面临的法律后果、责任承担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全面理解这一行为涉及的法律层面。
合同违约责任:弃房断供首先构成对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的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借款人需面对银行要求继续还款、支付违约金及利息增加等后果。
财产执行风险:银行有权依据贷款合同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借款人的财产,包括但不限于拍卖抵押的房产以清偿债务。《民法典》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信用记录受损:断供行为会被录入个人征信系统,严重影响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影响后续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
法律责任:极端情况下,如果借款人有能力而故意不履行债务,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解决途径:面对财务困难,借款人应首选与银行沟通,尝试贷款重组、延期还款或其它灵活还款方案,避免直接断供。《商业银行法》中强调了银行应遵循的审慎经营原则,实践中银行也倾向于通过协商解决而非直接进入法律程序。
弃房断供在成都乃至全国范围内均属严重违约行为,不仅会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财产被执行、信用受损,甚至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借款人应积极寻求与银行的沟通协商,利用现有法律框架内的解决机制,避免采取极端措施,以维护自身长远利益。在任何情况下,理解并遵守合同精神,合理运用法律资源进行妥善处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