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希望了解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被传讯,是否会被要求戴上手铐,这涉及到对犯罪嫌疑人在特定法律程序中待遇的规定。
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触及了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制度以及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核心内容。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取保候审的性质:取保候审是中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被羁押,而是在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的条件下,等待审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其目的是防止发生逃避侦查、起诉、审判的行为,确保诉讼正常进行,而非惩罚性措施。
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与义务:在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或被告人虽然享有相对自由,但仍需遵守法律规定,如定期报告行踪、不得干扰证人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在此期间传讯时必须使用手铐,强调的是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而非无理由限制个人自由。
传讯过程中的规范:传讯是指侦查机关为了调查案件事实,依法对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询问的过程。《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时应当保障被讯问人的合法权益,没有直接规定传讯时应否戴手铐。实践中,是否使用约束措施,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是否可能逃跑、暴力抗拒、自伤自残等安全风险评估。
人权保障与合理使用强制措施:中国法律体系强调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原则。《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收集证据应当合法,不得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使用手铐或其他约束措施,应当遵循必要性和适度性原则,避免过度使用,确保既维护司法秩序,也尊重个人尊严。
最新法律依据与实践指导:虽然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没有直接针对传讯时是否戴手铐作出具体规定,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相关规章可能会有更具体的操作指引,要求公安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合理使用警械,确保既达到控制目的,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个人的不当影响。
总结: 取保候审期间被传讯时是否戴手铐,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基于具体情况的判断。法律旨在平衡诉讼需要与个人权利保护,强调程序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实践中,执法机关需依据具体情况,遵循比例原则,确保既有效执行法律,又尊重和保护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