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问题是关于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是否会留下犯罪记录(即通常所说的“案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程序、后果及权益保障等细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因此,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并非最终的处理结果。即便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只要其涉嫌的罪名成立,仍会留下犯罪记录,这属于刑事犯罪的案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如果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将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条款所规定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1条指出:“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被取保候审的人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否则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资格,甚至被重新羁押。
一旦法院判决确定行为人构成犯罪,无论是否被取保候审,都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留下犯罪记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85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因此,故意伤害致死的犯罪记录不仅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社会评价,还可能影响到其后续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5条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期间的权利,包括辩护权、申请回避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权等。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同时也有权申请解除取保候审,但需满足法定条件。
综上所述,故意伤害致死被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没有犯罪记录,而是指在等待审判期间暂时未被羁押。若最终被认定为犯罪,则会留下案底,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因此,建议您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