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可能关注的焦点是:非法P2P平台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如何界定,其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具体内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解答: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这里的“非法”包括没有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借用金融机构的名义,以及未经依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2. P2P平台的角色与责任:
P2P平台作为中介,如果在运营过程中,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市场的管理规定,例如承诺保本保息、进行公开宣传吸引大量公众投资等,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同时,如果平台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侵占投资者的资金,还可能触犯挪用资金罪或职务侵占罪。
3. 司法解释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注意区分其业务活动是否符合信息中介定位,对于假借P2P名义从事非法集资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 惩罚措施与追赃挽损:
对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除了刑事处罚外,还会对其违法所得予以追缴,用于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同时,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总结:非法P2P平台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无论是平台本身还是其工作人员,一旦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将面临刑事责任及财产追缴。因此,在使用P2P服务时,公众应谨慎选择合规的平台,避免陷入非法集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