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中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关于“P2P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认定,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他可能想知道哪些人或组织会被认定为犯罪主体,具体的法律规定是什么,以及这些主体可能会面临的法律后果。
1. 主体资格P2P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通常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实施了这一行为的个人或者单位,无论他们是P2P平台的运营者、管理者还是直接参与非法吸收存款的操作人员。
2. 主观故意主体需要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资金的损失,仍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这在刑法上被称为“直接故意”。
3. 行为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方式多样,如承诺还本付息、高息揽储等吸引公众投资。P2P平台通过网络媒介,使得这种行为更容易扩散,影响范围更广。
4. 达到法定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9年出台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如果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数额较大”、“其他严重情节”,都有具体金额和情节的界定。
5. 法律责任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结:在P2P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金融法规,且以承诺还本付息等方式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就可能被视为犯罪主体,面临刑事追责。具体的定罪量刑会根据违法金额、情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