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涉及金额为120万人民币,以下是五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包括法律依据及可能的关注焦点:
### 1. 罪名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
- 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 主观方面行为人需有故意,即明知未经批准吸收公众存款而为之。
- 客观方面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扰乱了金融秩序。
- 客体侵犯的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
### 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表现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高息、高回报等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或者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 3. 法定刑罚与量刑标准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于“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实践中一般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具体数额标准会随时间调整,但依据过往案例和司法实践,120万人民币的涉案金额很可能被认定为“数额巨大”。
### 4. 影响量刑的因素
量刑时还会考虑以下因素:
- 犯罪金额120万属于较大数额,将作为加重情节考虑。
- 犯罪情节如是否造成集资人重大经济损失,是否用于非法活动等。
- 自首、立功表现如有自首、立功、退赃等情形,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 社会影响案件的社会影响恶劣程度也会影响量刑。
### 5. 案件处理与辩护策略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辩护律师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护:
- 主观故意证明当事人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
- 行为性质论证所涉行为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属于合法融资行为。
- 金额核减核实并核减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金额。
- 积极补救协助当事人退赔、挽回损失,争取从宽处理。
### 总结
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金额达120万的案件,关键在于明确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数额是否达到“数额巨大”标准,以及综合考量各种影响量刑的情节。辩护策略应围绕行为性质、主观故意、金额确认及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展开,力求为当事人争取最有利的法律后果。在具体操作中,还需密切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确保辩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