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否难以立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事实认定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如果行为人确实存在未经过批准,擅自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且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那么就有可能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能否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违法行为的存在。
2. 数额标准根据司法解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较大”是指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如果达到这个数额标准,一般会较易被认定为犯罪。
3. 社会危害性除了金额,还需要考虑行为的社会影响。如果吸收的资金造成了大量投资者的损失,或者引发了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将增强立案的可能性。
4. 证据链完整公安机关或检察院在立案时,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犯罪行为的发生,包括但不限于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证人证言等。如果证据链不完整或者证据存在疑问,可能会影响立案。
5. 法律规定与实践操作虽然理论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可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受到司法资源分配、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由于案件数量众多,可能会优先处理涉及重大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总结来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否能成功立案,不仅要看其是否符合刑法规定,还取决于证据的充分性和案件的实际复杂程度。如果具备了上述条件,即使在某些情况下看似困难,也应积极争取立案,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