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通常由人民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以下是五个方面的详细分析:
1. 犯罪事实认定首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会对案件进行侦查,收集证据。如果证据确凿,证明行为人确实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如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这些都将作为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 主体资格行为人的身份也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如果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吸收公众存款,情节严重的,可构成此罪。如果不是金融机构人员,但通过欺骗手段吸收公众存款,同样可能构成犯罪。《刑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3. 主观故意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且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失导致吸收公众存款,一般不构成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行为人明知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予以协助的,也应认定为共同犯罪。
4. 情节严重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金额、涉及人数、社会影响等因素会被法院考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能会被判处更重的刑罚。例如,《刑法》规定,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5. 量刑程序经过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后,法院将公开审理此案。在法庭上,被告人有权辩护,法院会根据证据、法律适用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作出判决。《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公正公平。
总结来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是由法院根据犯罪事实、主体资格、主观故意、情节严重性和法律程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由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案情来分析和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