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焦点: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亲友"具体是指哪些人?如果我将钱借给亲戚朋友,但没有明确宣传或承诺高额回报,是否构成犯罪?
1. 法律定义: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这里的“公众”通常包括广大的社会不特定对象,而“亲友”则被理解为特定关系人,主要是指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亲属。
2. 非法行为界定:
如果你将钱借给亲友,且并未通过公开的、面向社会的渠道,如金融机构或广告宣传,而是私下约定,那么可能难以认定为典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但如果亲友对外宣传并承诺高回报,或者利用你的信任关系进行集资,那就可能构成非法集资,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3. 法律依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个人或者单位组织、策划、领导或者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同时又采取虚假宣传或者其他方法,使明知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还吸收资金的,应当认定为‘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犯。”
4. 情节轻重:
如果亲友的资金规模较小,未达到犯罪标准,或者事后积极退款,可能不会构成犯罪。但如果数额较大,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仍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5. 法律救济:
如果亲友确实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受害人可以通过刑事诉讼追讨损失。同时,你也可能因提供资金而被列为共同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在判断亲友间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时,关键看是否存在公开宣传、承诺高回报以及利用信任关系等非法集资行为。若符合这些条件,即使亲友关系,也可能触犯法律。建议在资金往来时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