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根据中国法律,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这一行为违反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下面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
### 1. 犯罪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 主观方面行为人需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
- 客观方面实施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 2. 法律责任
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刑法》规定:
- 自然人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3. 量刑考虑因素
量刑时会考虑吸收资金的数额、吸收资金的人数、给存款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否用于违法活动以及退赃情况等因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有详细规定。
### 4. 受害人权益保护
受害人可以通过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依法审判,以追回损失。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得到救济。
### 5. 自首与立功的法律效果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犯罪嫌疑人如果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总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在中国是被严格禁止的,触犯此罪将面临严厉的刑事责任。对于涉嫌此罪的个人或单位,应立即停止非法行为,并积极与司法机关合作,争取从宽处理。受害者则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法律严格依据事实与法律规定,确保公正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