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焦点在于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诈骗这两种金融犯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以及处理方式。以下是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进行的详细分析:
1. 法律定义: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这里的公众存款通常指单位或个人将钱存入金融机构,而非直接向非金融机构输送资金。
- 诈骗罪:诈骗罪则更侧重于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后,自愿交付财物。这里的财物包括金钱,但不局限于存款。
2. 构成要件: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求行为人未经批准,吸收公众存款;数额较大;且造成重大损失或风险。
- 诈骗罪:需要行为人主观上有欺诈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3. 法律责任: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诈骗罪:根据诈骗金额和情节,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直至无期徒刑,且可能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 处理方式:
- 两者都需要由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经法院审理判决。
- 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能追回赃款,可部分返还,否则全部追缴。
- 诈骗案件通常涉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受害人可以通过刑事诉讼追讨经济损失,同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5. 区别:
- 主体不同:前者针对金融机构,后者针对个人或单位。
- 行为方式:前者是公开宣传,承诺高回报吸引存款;后者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
- 刑事责任:前者罚款、判刑;后者除了罚款、判刑,还可能涉及民事赔偿。
总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诈骗罪在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上存在显著区别。前者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后者是针对个人或单位的诈骗行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判断属于哪一种犯罪。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