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用户可能在询问的是,如果一家公司或个人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起诉,然后经过法院调解,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调解结果是否会改变原有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他们可能关心的是,调解是否是解决此类案件的一种途径,以及调解后的执行方式。
1. 法律定义与构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或者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法院调解的前提是对违法事实无争议,但并不改变犯罪构成。
2. 调解过程:
在诉讼阶段,如果双方同意,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调解。调解的目标是达成和解协议,而非改变原罪名。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确认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如协议内容不违反刑法,且能保障存款人权益,那么协议将具有法律效力。但若涉及金额巨大或情节严重,即使调解成功,也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3. 责任认定:
即使通过调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本身不会被消除,只是责任分配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原被告可能就返还本金、支付利息、赔偿损失等达成一致,但刑事责任不会因此减轻。
4. 执行与处罚:
调解协议达成后,法院会制作调解书,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若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如果犯罪情节严重,可能需要通过刑事诉讼程序追究刑事责任。
5.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一百一十一条指出:“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总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属于刑事犯罪,法院调解旨在解决民事纠纷,而非改变刑事责任。调解成功后,双方需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如有违约,将面临法律制裁。调解协议虽有法律效力,但不能替代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