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注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诈骗罪在法律定义、构成要件、犯罪行为方式、法律责任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希望得到详细的法律依据支持。
1. 法律定义: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构成此罪。其核心在于未经批准擅自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该罪的重点在于行为人具有欺诈故意且被害人基于误解处分财产。
2. 构成要件: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体为单位或个人,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诈骗罪:主体同样为一般主体,客体是公私财产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主观方面也是故意,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 犯罪行为方式: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通常包括承诺高息回报、虚假宣传等方式吸引公众存款,未经过合法金融机构审批程序。
- 诈骗罪:通常涉及编造谎言、伪造证明材料、虚构投资机会等方式欺骗受害者,使其自愿交付财物。
4. 法律责任: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刑法》规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诈骗罪:《刑法》规定,诈骗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5. 区别:
- 主观目的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一定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而诈骗罪则必须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
- 行为性质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要侵犯的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而诈骗罪则直接侵害了公私财产权益。
- 对象范围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的资金,而诈骗罪的对象不限于资金,还可以是其他财物。
综上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诈骗罪虽然都属于经济类犯罪,但两者的构成要件、犯罪行为方式、法律责任及犯罪目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实践中,在具体案件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