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核心在于了解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逃跑的行为可能面临的刑事处罚以及关注量刑的重点因素。作为一名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详细解答:
1. 犯罪定义与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逃逸行为的影响:
在逃逸的情况下,嫌疑人逃避司法追究,这可能会加重其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潜逃、抗拒抓捕等行为,法院在量刑时可以酌情考虑。
3. 量刑重点因素: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数额大小是判断犯罪情节轻重的重要依据,数额越大,刑罚越重。
(2) 社会影响程度:如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恶劣,也会影响到量刑。
(3) 是否造成损失:是否给存款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损失的程度也会对量刑产生重大影响。
(4) 主观恶性及悔罪态度:如犯罪分子是否有主动投案、积极赔偿等悔罪表现,对于减轻刑罚具有重要作用。
4. 涉嫌罪名的变化:
如果嫌疑人在逃期间继续实施类似犯罪或涉及其他犯罪行为,可能还会增加新的罪名指控,从而导致合并判决后的刑期更长。
5. 法律后果:
在逃逸期间,除了面临刑事追诉外,还可能因司法机关发出通缉令而导致生活受限,例如限制出入境、冻结财产等。归案后,若未及时退赔受害人经济损失,还有可能被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综上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且在逃者可能面临较重的刑事处罚,具体的量刑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数额、社会影响、造成的损失、主观恶性及悔罪态度等多个因素。在此过程中,逃逸行为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