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没有金融许可证的机构或个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用户可能关注的是在构成此罪后,如何处理已吸收的公众存款,尤其是是否需要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法律依据和程序。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 1. **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构成此罪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未经批准吸收资金、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扰乱了金融秩序。
### 2. **资金返还的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的涉案财物,应当依法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这意味着,犯罪所得的资金原则上应当返还给受害者,以减少其经济损失。
### 3. **返还程序**
-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阶段会对非法吸收的公众存款进行查证,对可以追回的款项进行扣押、冻结。
-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会继续核实涉案财产,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地返还给集资参与人。
- 审判阶段法院判决时会明确责令被告人退赔或由司法机关追缴并发还集资款。如果被告人的财产不足以全部返还,将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返还。
### 4. **特殊情况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若资金已被挥霍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全部追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途径进一步寻求赔偿。同时,对于能够查明并追回的资金,将优先保障集资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 5. **保护受害者权益**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强调了对非法集资受害人的保护,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最大限度减少集资参与人的损失。
### 总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理不仅包括对犯罪行为人的刑事处罚,也着重于对公众存款的追缴和返还,以保护集资参与人的合法权益。法律通过一系列程序确保对非法吸收的资金进行有效追缴,并按照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返还给受害者,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在整个过程中,受害者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信息,以便更快、更准确地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