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注的问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如何判断行为是否构成此罪,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疑难问题。
1. 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向社会公众或者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者支付回报的行为。
2. 构成要件:
(1) 主体:一般是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
(2) 客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3) 主观方面: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仍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4) 对象:公众存款,即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的资金。
3. 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判定标准:
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要看行为人是否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资格,是否公开宣传,是否承诺还本付息或支付回报,以及是否实际吸收了公众的资金。
5. 常见疑难问题:
(1) 个人能否构成此罪?答案是能,只要其行为符合上述构成要件。
(2) 是否所有的民间借贷都构成此罪?不是,只有在没有合法资质、公开宣传、承诺回报且涉及公众资金的情况下才可能构成。
(3) 网络平台进行的众筹、P2P借贷是否违法?这取决于平台是否具备合法资质,是否违规宣传,以及是否承诺固定回报等。
总结: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其认定关键在于行为的非法性、公众性和承诺回报性。对于金融机构和个人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金融法规,避免触犯此罪。在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案情,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构成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