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心的问题是:众筹是否有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如果构成,其具体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哪些情况下众筹可能触犯这条法规?众筹平台和参与者各自的责任如何界定?以及如果有相关纠纷,应该如何寻求法律解决途径。
1. 众筹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或者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行为。众筹,通常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大众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某个项目或创意。
2.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众筹可能触法的情况:
- 如果众筹平台没有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许可,却公开宣传并吸引大量投资者投入资金;
- 平台承诺固定回报或者高额收益;
- 众筹的对象广泛且不特定,即非特定人群都能参与投资。
4. 责任界定:
- 平台方:如果平台明知其行为违法,仍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 投资者:一般而言,投资者作为受害者,但若明知是非法活动而积极参与,也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5. 解决途径:
如遇到此类纠纷,首先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保存好所有交易记录和相关证据。如果涉及民事赔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也可以向中国银保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投诉,寻求行政救济。
总结:众筹本身并非违法行为,但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违反了金融监管规定,如未获许可吸收公众存款并承诺回报,就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和平台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有疑问或纠纷,应及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