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注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返利”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如何定性这种行为,这可能涉及到投资回报、资金安全、法律责任等问题。
1. 定义与法律依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向社会公众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返利的合法性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承诺高息或返利是常见的诱饵。根据《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只有经过许可的金融机构才能吸收公众存款并支付利息。非金融机构进行此类活动,即使承诺返利,也是违法的。
3. 行为定性如果公司或个人承诺高额返利吸引投资者,但未获得相关金融许可,这种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返利行为本身并不能改变这种犯罪性质,反而可能加重其非法性和社会危害性。
4. 法律责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不仅包括直接实施非法吸存行为的人,还包括组织、策划、指挥者,以及明知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提供帮助的人。他们都将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5. 投资者权益保护对于投资者而言,即使获得了返利,也不能抵消其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可能遭受的损失。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参与非法金融活动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综上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返利”行为是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且可能导致刑事责任。投资者应警惕高息诱惑,避免参与此类活动,以免损失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