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注的问题及焦点:
1. 如何定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 撤销此类案件的条件是什么?
3. 法律程序中,撤销案件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4. 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益保护有哪些规定?
5. 撤销案件后,是否会影响后续的民事赔偿诉讼?
以下是针对上述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撤销案件的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这表明,如果经过侦查,确认嫌疑人并未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已过追诉时效等法定情形,都可以考虑撤销案件。
三、撤销案件的程序
撤销案件一般由公安机关进行,然后将相关材料移送给人民检察院审查。如果人民检察院同意撤销,会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并送达给公安机关。如果不同意撤销,公安机关需要继续侦查或者提交复议。
四、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益保护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因此,在未被法院定罪之前,嫌疑人都被视为无罪。若撤销案件,意味着他们不再被认为是犯罪嫌疑人,应当恢复其名誉,消除影响,如需赔偿损失的,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五、撤销案件与民事赔偿的关系
即使刑事案件被撤销,受害者仍然可以在民事诉讼中寻求赔偿。因为刑事和民事诉讼的举证标准和责任分配不同,民事诉讼更侧重于实际损害的补偿。受害人可以基于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总结: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撤销,关键在于确认事实和适用法律,确保公正公平。在整个过程中,应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同时不影响受害人在民事领域的权利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