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P2P网络借贷中的两种违法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简称“P2P非吸”)和诈骗行为的区别。用户希望了解这两种违法行为在法律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受害者权益保护以及预防措施方面的不同之处。
1. 法律定义:
- P2P非吸:根据《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的行为。
- 诈骗罪: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 构成要件:
- P2P非吸:需具备四个要素:无合法资质、面向公众、承诺回报、吸收资金。
- 诈骗罪:需具备两个要素:欺诈行为和非法占有目的。
3. 法律责任:
- P2P非吸: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诈骗罪:数额较大(一般为3000元至1万元人民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3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下)或数额特别巨大(10万元以上)的,相应增加刑罚。
4. 受害者权益保护:
- P2P非吸: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投资款项,同时也可以要求追究平台及责任人刑事责任。
- 诈骗罪:受害者同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但在刑事程序中,诈骗所得通常会被追缴并用于赔偿受害人损失。
5. 预防措施:
- P2P非吸:投资者应选择有合法经营许可的平台,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注意风险提示。
- 诈骗罪:投资者应提高警惕,对过于诱人的投资机会保持怀疑,核实信息真实性,避免轻信陌生人。
总结:P2P非吸与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和是否有明确的欺诈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侧重于未获许可的资金筹集活动,而诈骗则强调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产。两者都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但法律责任和受害者权益保护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在参与P2P交易时应谨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