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吸)的P2P平台上的“真标”(即真实的借贷项目)是否可以返还给投资者。用户关注的焦点包括:1) 非法行为与具体投资项目的区分;2) 投资者权益保护;3) 资产追缴及清退流程;4)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5) 相关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非法行为与具体投资项目区分:
根据《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如果P2P平台被定性为非吸,那么其整体运营模式已经构成犯罪。然而,其中涉及的真实借贷项目可能本身并不违法,这部分资金流向确实存在的借款人,与平台的违法行为有所区分。
法律依据:《刑法》第176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公通字〔2014〕1号)
2. 投资者权益保护:
在非吸案件中,投资者的资金返还取决于资产清算与追缴的情况。对于真实标的的投资款项,在追缴到相应资产后,理论上应优先返还给投资人。但这需要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经过依法确认,并根据损失金额、投资者比例等因素综合考虑。
法律依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1998]第1号)、《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3. 资产追缴与清退流程: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侦办非吸案件时,会依法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并对合法财产予以甄别并及时返还。清退工作通常由专门成立的工作组负责,遵循公开透明原则,确保投资者权益得以最大程度实现。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3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法释〔2014〕13号)
4.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平台因非吸犯罪行为而负有法律责任,但实际借款人如无关联违法行为,则无需为此承担责任。至于投资者所投真标是否能返还,取决于犯罪所得与正常经营活动的界限界定以及法院判决结果。
法律依据:《刑法》第176条、《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5. 司法实践与案例参考:
实际操作中,各地法院处理此类案件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有的地方在返还投资者本金方面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做法,但也有案例表明,对于涉嫌非吸平台的还款顺序和方式仍存在争议。
综上所述,涉嫌非吸的P2P平台上真实的借贷项目资金是否能够返还给投资者,需结合具体案情、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判断。总体而言,真标返还的可能性取决于案件中资产清查与追缴、资金性质甄别以及判决结果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