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两个关键点:一是P2P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其运营模式是否属于“非法经营”。用户希望了解具体的法律定义、判断标准以及可能的法律责任。以下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详细法律分析: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P2P公司在没有取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如果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回报,就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2. 非法经营: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对非法经营罪做了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若P2P公司未获得相关金融业务许可,从事了放贷等金融服务,可能会被视为非法经营。
3. 合规性审查:
P2P公司需遵守《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未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许可,其经营活动可能被视为违法。同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也要求P2P平台不得进行自融、设立资金池等行为。
4. 操作风险与诈骗嫌疑:
如果P2P公司存在虚构项目、挪用资金、恶意欺诈等情况,不仅可能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5. 法律责任与追责:
对于P2P公司的违法行为,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罚款和监禁),并可能需要赔偿投资者的损失。此外,监管机构也可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总结:P2P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经营,取决于其是否有合法的金融业务许可,是否向公众承诺回报,以及是否存在虚构项目、挪用资金等欺诈行为。一旦被认定为犯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因此,P2P公司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业务的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