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能关心的是P2P网络借贷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与合同诈骗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两种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法律责任及法律依据。以下是从资深高级律师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五个方面的详细分析:
1. 行为性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的行为。而合同诈骗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2. 主体特征:P2P平台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时,通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平台向众多投资者募集资金。而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可能是个人或单位,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活动。
3. 法律依据: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合同诈骗:《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犯罪主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主观上是对扰乱金融秩序的认识,而合同诈骗则强调行为人对他人财物的直接占有意图。
5. 受害者权益保护: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偿损失,同时也可以要求追究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同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产,同时亦可报案,追究诈骗者的刑事责任。
总结:P2P非吸和合同诈骗虽然都涉及金钱交易,但前者主要侵犯的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后者侧重于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在法律责任上,两者都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受害者也有权追求赔偿。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行为方式、目的和后果。在实际案例中,有时这两种行为可能会交织在一起,构成更复杂的犯罪形态,需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