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关注的是P2P(Person-to-Person)借贷模式在法律上的定性,即它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简称“非吸”)或集资诈骗罪。用户可能对这两个罪名的具体定义、区别以及P2P平台的行为特征与这些罪名的关系感兴趣。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P2P平台没有经过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就有可能构成此罪。
2. 集资诈骗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P2P平台在吸收公众存款时明知自己无法偿还,却仍然进行虚假宣传,意图占有他人财产,那么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3. 平台运营模式:P2P平台作为中介,连接借款人和投资者,如果没有自融、设立资金池、挪用客户资金等行为,且所有交易都在透明的情况下进行,一般不会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但如果平台隐瞒风险,虚构项目,诱骗投资人,就有嫌疑。
4. 合规性和监管:如果P2P平台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其行为通常不会被视为犯罪。但若违反监管规定,如未按规定备案、披露信息,也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5. 法律适用的判断:具体到每个案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平台的经营模式、财务状况、管理层的主观故意等因素来判断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是集资诈骗。这需要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总结:P2P平台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取决于其具体经营方式、是否遵守法规、是否有欺诈行为及管理者的主观意愿等多个因素。判定过程需要结合法律规定和具体案情进行细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