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涉及的是刑事诉讼法中的“非吸”案件(通常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理流程以及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用户主要关注的是在被立案一年后办理取保候审的情况,可能关心的重点包括:取保候审的条件,程序,对后续审判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一、取保候审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
二、取保候审的申请与决定:
第七十一条规定,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申请取保候审。
三、取保候审后的义务:
第七十一条还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四、取保候审对审判的影响: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影响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即使已经被取保候审,仍然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取保候审的时间限制: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总结:
在非吸案件中,无论立案时间长短,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都可以依法办理取保候审。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件已经结束或者轻判,嫌疑人或被告人仍需配合调查并履行取保候审期间的义务,同时,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所有证据和情节,做出公正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