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问时可能希望了解P2P平台的业务活动在法律上的不同分类及其具体含义,以及这些不同的定性对参与者(如投资者、借款者、平台运营者)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用户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如何根据法律规定来判断一个P2P平台是否合法,以及在投资或使用此类服务时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作为一名资深高级律师,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为您解析P2P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非法集资”的区别:
1. 定义: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根据《刑法》第176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的行为。
- 非法集资: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89号),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向不特定对象或者超过法定人数的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行为。
2. 目标群体: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通常面向的是社会大众,不特定的对象。
- 非法集资的对象也可能包括社会大众,但有时针对的是超过法定人数的特定对象,如亲友圈、会员等。
3. 行为方式:
- P2P平台如果仅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即撮合借贷双方交易,本身并不参与资金的吸收与发放,则不易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 若P2P平台直接吸收资金后进行放贷,或者通过拆分项目、设置高收益理财产品等方式变相吸收公众资金,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4. 法律责任:
- 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个人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 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更重,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5. 损害赔偿:
- 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受害者有权要求返还本金及利息,但可能需要等待资产清算。
- 非法集资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损失可能无法完全得到弥补,因为集资款往往用于挥霍或无法收回。
总结:P2P平台的非法行为定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目标群体的特定程度、行为方式以及法律责任上。作为用户,在选择P2P平台时,应确保其业务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谨慎投资。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