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聚焦于在处理“非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时,是否应当向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透露涉及的金额信息。他可能关心的是这个过程中的透明度、公正性以及对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保护。以下是作为一个资深高级律师对此问题的五个方面的详细分析:
1. 法律程序公开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法定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这表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应保持透明,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涉案金额。然而,实际操作中会考虑到涉及的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
2. 证据展示: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都有权查看对方的证据,包括涉及的金额。这是保证诉讼公平的重要环节。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3. 当事人知情权:被告人和被害人都有权了解指控的具体内容,包括涉嫌的犯罪金额。这是他们行使辩护权和诉讼权利的基础。《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于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应当自行补充侦查的案件,有权要求听取意见。”
4. 商业秘密保护:如果涉案金额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那么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信息不被公开。《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5. 隐私保护:对于个人的财务信息,法律也有所保护。《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未经同意泄露公民的财产状况,可能构成此罪。
总结:
在处理非吸案件时,通常会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双方当事人提供涉及的金额信息。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法律规定了相应的保密措施。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法院会平衡各方权益,确保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