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提出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P2P借款行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下简称“非吸”)。他可能关心以下几点:个人或平台通过P2P方式向大量不特定人群提供贷款,这在法律上如何定性?是否存在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风险?如果有违法行为,具体涉及哪些法律规定?
1. 定义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以公开宣传的方式,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
2. 平台资质:如果P2P平台没有取得银保监会的批准,即未获得从事金融业务的合法资格,那么它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手段吸引公众投资的行为,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例如,《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3. 公开宣传与对象:如果P2P平台通过广告、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宣传,并承诺固定收益,那么这种行为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不特定对象包括“不能确定特定对象”的对象。
4. 金额与人数:根据司法实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金额和人数也是判断犯罪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吸收存款数额巨大或者涉及人数众多的,更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具体的数额和人数标准由各地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定。
5. 合同效力:对于借款人来说,如果P2P借款合同因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认定无效,那么借款人的还款责任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因此,借款人可能仍需返还实际收到的资金。
总结:P2P借款如果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即未经许可,通过公开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并承诺回报,就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借款合同的效力也可能受到此影响。但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案件细节以及当地司法实践来判断。建议如有此类疑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更准确的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