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大部分非吸人员”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是否通常会被采取取保候审这种强制措施。用户可能关心的因素包括:法律规定、案件性质、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个人情况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做法。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级律师,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答:
1.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2. 案件性质:
非吸,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非吸行为满足上述取保候审条件,理论上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
3. 社会危险性评估:
司法实践中,法院或检察院会对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存在逃跑风险、串供风险、毁灭证据风险等进行评估。若评估结果认为其社会危险性较低,则有可能被批准取保候审。
4. 个人情况:
考虑到嫌疑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因素,如嫌疑人是老年人、残疾人或者有严重疾病的,或者其是家庭唯一经济支柱,这些因素可能会被用来支持取保候审的申请。
5. 司法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官可能会有不同的裁量标准。一般来说,对于初犯、过失犯罪者,或者犯罪情节较轻、认罪态度好的嫌疑人,更可能被采取取保候审。但具体案件还需具体分析。
总结:
并非所有非吸人员都会取保候审,而是要根据法律规定、案件性质、社会危险性评估、个人情况以及司法实践等多个因素综合判断。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保证,那么嫌疑人或被告人是有机会被批准取保候审的。在整个过程中,律师的专业意见和协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