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问题主要关注的是P2P平台行为的定性和区分,即如何确定其行为是属于定性的诈骗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吸)。他可能关心的是这些行为的具体定义、区别、法律责任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款。
1. 概念区分- 诈骗: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根据《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行为。
2. 行为特征- 诈骗通常表现为虚假陈述或误导,使受害者基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产。
- 非吸则强调的是公开、持续地向公众募集资金,并承诺一定回报,但可能没有实际项目或能力偿还。
3. 主观故意- 诈骗的主观上必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明知无归还能力仍进行欺诈。
- 非吸的主观意图可能是营利,不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但如果明知无法偿还仍吸收公众存款,也可能构成诈骗。
4. 社会危害性- 诈骗主要损害个人财产权益,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 非吸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金融秩序,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较大冲击。
5. 法律责任- 诈骗金额达到法定标准(一般为2000元以上),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非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结:P2P平台的行为是否被定性为诈骗或非吸,取决于其具体操作方式、主观意图和社会后果。如果平台通过虚假宣传或隐瞒关键信息欺骗投资者,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只是违反金融法规,吸收公众存款并承诺回报,但并非一开始就打算诈骗,那么可能被视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实际案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来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