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谷某某的矫治个案
- 案例时间:2019-07-29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JSJYJG155564163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谷某某,男,1980年1月生,河南省人,小学文化。2011年11月24日,因犯盗窃罪被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3个月。同年12月12日投送江苏省高淳监狱服刑。2016年3月3日,谷某某因生产琐事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执,致使他人鼻梁骨折。同年6月8日被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判处加刑8个月,并被监狱评估认定为极高度危险等级罪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人成长经历
谷某某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忙于农事,对其疏于照顾和管束。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外游荡,混迹社会,无所事事,结交不良社会青年,并染上赌博、偷窃等恶习。成家后育有一儿一女,家庭负担重,经济上常常入不敷出,为维持其虚荣生活,谷某某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犯罪团伙的骨干成员。
(二)入监改造表现
谷某某入监伊始,规范意识淡薄,不适应监狱生活。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经常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冲突,对民警批评教育和他人的劝阻置若罔闻。2016年3月3日上午,谷某某因生产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被民警及时制止。民警批评教育时,谷某某虽表面承认错误,接受处理,但却心生怨恨、寻隙报复,趁被害人不备,拳击其面部数拳,致其鼻骨骨折。为此,谷某某被依法加刑8个月,并撤销前次减刑6个月的法律奖励。
(三)教育矫治的难点
1.文化水平低,盲动性大,认知水平差,自控力较弱。不能正确对待民警的批评教育,认为民警故意“找茬”,给自己穿“小鞋”。
2.心胸狭隘自私,性格孤僻封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大,遇事不冷静。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崇尚暴力,视“武力”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且不计后果。
3.规范意识差,“混刑度日”“破罐破摔”思想突出。由于改造受挫,刑期延长,自感愧对家人,长时间不愿联系亲人,悲观情绪突出。
(四)预期矫治目标
1.改善认知结构,重新塑造三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辨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促进良好行为养成。
2.融入改造环境,增强自控能力。改善交流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掌握换位思考方法,正确处理好与民警、他人的关系,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提高自控能力,
3.增强回归动力,重振改造信心。改变日常行为消极懒散的状态,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增强服刑意识和规范意识,服从民警管理,树立改造信心。
(五)矫正措施
一是以规导行促转变。狱内加刑后,谷某某的性格变得更加怪癖,反改造行为变得更加嚣张,劳动改造积极性急剧下降,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从事劳动改造。对此,民警结合其狱内又犯罪,通过算刑期账、家庭帐、前途帐,量化违规违纪的成本等形式,促使谷某某认识到暴力不仅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反而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引导其认清自身错误,改变喜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针对谷某某性格鲁莽,行为散漫,规范意识差的情况,监区专门制定管控方案,挑选能够与谷某某谈得来、劝得住的服刑人员开导谷某某,与民警的教育引导双管齐下,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2018年5月,谷某某因生产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在他人故意用言语挑衅时,谷某某最终控制了情绪,及时汇报民警处理,受到民警的充分肯定。
二是以心交融助相处。谷某某自尊心强、好面子,有一定的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为此,民警抓住其亮点及时予以公开表扬,增强谷某某的自尊心。同时针对谷某某偏执、孤僻的心理问题,监狱心理咨询师采取正面疏导的治疗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音乐疗法、沙盘疗法等专业技术,对他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心理疏导。谷某某以担心隐私外泄为由不愿写家书,其实质是觉得有愧家人,无颜面对妻儿。对此,民警把准其心结,让其懂得写家书也是在履行职责,更是一种加深亲子感情、缓解妻子压力的方式。谷某某尝试采取与家人书信沟通、拨打亲情电话、定期会见等方式,逐渐找回了为人父和为人夫的责任感,改造动力明显增强。
三是以情暖人导正轨。谷某某获悉妻子上班途中出车祸致盆骨骨折,家中失去收入来源,小孩无人照顾,心中焦虑万分,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民警及时介入,主动联系谷某某家乡的民政部门,积极帮助其妻子办理了低保,同时还向监狱申请阳光帮扶基金,有效缓解了谷某某改造的后顾之忧。谷某某妻子身体康复后,监区还向监狱提出申请,安排其妻子带着儿女一同来监开展亲情帮教。亲情会见过程中,谷某某泪流满面,心中充满感恩,亲情的力量让谷某某对回归社会多了一份期待,增强了改造动力和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攻坚转化,谷某某未再发生打架斗殴等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平时能够做到遵规守纪,服从管理,踏实改造,危险等级也得到了降低,初步实现了矫正目标。目前,谷某某较好适应日常改造生活,已获得5个监狱表扬,正在呈报减刑奖励。
通过此案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要树立科学攻坚的理念。首先要深入了解服刑人员全面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最后要适时调整对教育管理策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逐步深入的沟通,引导服刑人员走出困境,激发改造信心。二要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通过建立感情基础,取得信任,综合采取情感帮教、社会帮教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方法手段,了解服刑人员真实想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实现有效的教育转化。三要切实发挥心理矫治的作用。针对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困难干扰、情绪控制等心理问题,应及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消除其心理障碍,有效治疗心理疾病。同时借助亲情的力量,帮助其重新燃起改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