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 社区矫正工作

因势利导促转化—一例自恋型人格缺陷孟某教育矫正案例分析

  • 案例时间:2019-10-26 00:00:00
  •  浏览量:0
  • 案例编号:SDJYJG1554365749
  •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案例
【罪犯基本情况】

孟某,女,36岁,大学文化程度,陕西西安人。2013年孟某在工作期间借机使用银行卡信息采集器多次套取他人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非法获利八万多元。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刑四年。孟某自入监以来,人际关系紧张,在改造中与他人摩擦不断,对监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基本情况分析

(1)入监表现:孟某因文化程度高,被列为重点培育的值岗人员。但孟某缺乏管理能力,脾气急躁,处理问题方式简单粗暴,易激化矛盾。遂为其更换岗位。孟某对他人的管理不服气,有较多怨气。频频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动手。认为其他人妒忌自己的能力,故意刁难自己,认为民警偏袒他人,不认可自己的才华。对在劳动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拒不承认,认为民警对待自己和他人标准不同,要求调换监区。

(3)成长经历:孟某自述从小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父母都是心高气傲、争强好胜之人,为很多事情吵闹,但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却一致严苛。从小成绩较好,偶尔成绩不如意时,就会遭到父母批评甚至打骂,母亲打骂时往往歇斯底里。从小就关注学习、培养兴趣,绘画、书法、音乐,都有涉猎,因学业好、兴趣广泛而受到老师的宠爱、同学们的羡慕。但人际关系一直较紧张,没有“闺蜜”、好友,孟某将此归结为他人的嫉妒。高中、大学期间有很多异性追求者,都因对方成绩不够好、不够优秀而拒绝。毕业后两次调换工作,与本案主犯李某网上聊天认识仅一周,即听从李某安排,实施犯罪行为。

从孟某的日常表现、行为模式、成长经历以及心理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孟某存在心理问题,属于自恋型人格,性格偏执,盲目信从。眼高手低,自恃清高,实际能力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低下。

2.孟某现状原因分析

(1)人格缺陷:错误的家庭养育模式是孟某人格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孟某父母不和,经常争吵,造成孟某安全感缺失;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缺乏关注和互动,孟某从小就在一个没有回应的世界里长大,不会与外界沟通;母亲性格暴躁,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2)环境因素:孟某自小生活经历简单,从小学到大学成绩好,受到老师关注较多,掩盖了她不会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差的事实,孟某也自恃学历高、才艺多而瞧不起他人。

(3)认知错误:孟某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将生活中一切不顺包括犯罪、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归结为外部环境导致,不能认同自己的罪犯身份,自恋情节严重,自我评价与实际能力不一致;凡事从外部找理由,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3.教育矫治对策

(1)引导孟某宣泄情绪。会谈初期,孟某情绪不稳,时而低落,时而激动,一方面对民警充满敌视与戒备,一方面又渴望得到认可与肯定,整个人处在矛盾与纠结之中。民警运用共情技术,引导孟某将心中委屈倾吐出来,且不做道德评价,只是表示认同情绪,理解感受。在将近一上午的时间内孟某痛诉不被认可、不被重视、受到嫉妒排挤的经历,倾诉了委屈、压抑。孟某倾诉后,情绪缓解。

在以后的谈话中,孟某多次倾诉负面情绪,但时间越来越短,言辞的激烈程度也逐渐降低,说明其受情绪的控制逐渐减少,越来越理性化。

(2)帮助孟某寻找原因。宣泄情绪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暴露的过程。比如孟某在倾诉民警对劳动质量要求严苛时说:我干活虽然离标准只差了一点点,但速度快;说明孟某已经认识到劳动质量确实存在问题,只是不愿意面对和接受。将孟某话语间不经意暴露的问题逐一记录,待其情绪稳定之后,让孟某自己审视,孟某在事实面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怀疑:“这是我说的吗?”,继而面红耳赤辩解,为自己反复开脱。在这个过程中,民警依然不做评判,耐心听孟某的解释,并详细做好记录。然后将记录孟某不一样的说辞一一呈现,同时运用面质技术,将孟某陈述中前后矛盾之处、刻意回避之处摆在桌面上,这时孟某进入第三阶段:恍然大悟状,表示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么多的问题;在事实面前,孟某终于认识到:之前的种种纠结与矛盾都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正因为内心的虚弱,需要表面的强悍来掩盖。这其实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典型表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好的,在行动上表现出凡事要求他人的无条件地服从,希望在众人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别人一点的批评和质疑,没有同理心,不能理解他人;而实际行动往往表现出偏执、幼稚、钻牛角尖,不切实际。这其实是心理问题的反映。不改变心理认知,一味地从外界找原因,归因为他人的不认可、嫉妒等等,只能是使自己越来越痛苦。

(3)改变认知,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找到原因之后,与孟某的沟通变得顺畅,引导孟某认识到:同一事件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关键问题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认知不同,行为不同。凡事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孟某反思了以前的行为模式,表示首先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充盈丰富内心世界,逐步改善人际关系。引导孟某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自我辩论:这件事情我怎么看待?得出的结论是站在那个角度?事情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是什么样的结论?孟某在自我辩论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前思维的狭隘和偏执。

(4)搭建平台,鼓励支持,帮助树立信心。指出孟某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孟某的才能。恰逢监狱举办育新文化节,让孟某负责监区的文艺编排、策划,给予积极暗示、正面肯定,以帮助其树立信心。在孟某负责文艺节目的过程中,多次出现纰漏,比如编排节目不切实际,缺乏可行性等等失误;同时也继续暴露孟某人格缺陷,比如做事患得患失,每做一项决定往往后悔等。民警这时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想办法引导孟某意识到问题所在,并鼓励孟某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得到民警的充分认可之后,孟某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作多幅绘画作品并送省局评审,有孟某领唱的合唱曲目被评为二等奖。

(5)关注心理,学习心理学知识。鉴于孟某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接受力、领悟力,指导孟某学习心理学知识,安排孟某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一次团体心理辅导中,孟某在自画像环节,画出一幅山水画,山岩突兀,怪石嶙峋,凸显了孟某内心孤傲、不合群、偏执等人格特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孟某进一步认识到自身问题,对于孟某自我反思、自我改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6)因势利导,适时教育。在对孟某的教育过程中,鉴于孟某敏感多疑的性格,避免言辞激烈地批评,运用心理访谈技巧,引导孟某自我觉醒,唤醒内在力量,促使其改变。同时,把教育理念运用到改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刻意说教,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时机,因势利导,适时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以上措施,孟某目前情绪稳定,改造态度积极主动,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人际关系改善。主动对民警说:“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民警表扬谁就是偏向谁,现在想想,民警一次次地找我谈话,不厌其烦地鼓励我、支持我,不也是对我的偏心吗?”出狱后还给民警写来了感谢信。

相关案例